2010-12-24

看那裡,看這裡

    
幾年以前,北京有個「海藝事件
從八德國中的事件看「海藝事件」似遠非遠,似近非近。

北京海藝的這些顯然不想上地理課學生有沒有問過:「即然學都影視學表演了幹嘛還要學地理?」。
如果有,可見老師給他的答案,這些孩子沒聽懂或者不滿意。如果沒問過,那麼這些孩子一開始便不以為上地理課是必要的。
這些海藝的學生跟八德國中揚言開槍打老師的小孩,一樣。
其實他們都在問:為什麼?
我想,他們對大人安排的「教育」、「人生」充滿疑惑,對自己所面對的事情充滿疑惑。白話一點說,他們可能完全不明白,現在所被傳授的學問到底有什麼用。然而,這個問題,或許有許多成年人也答不出來。
我以為,老師,是一種傳授知識職業,要求老師背負學生的人生,太過也太無理,小孩的人生,有的時候嚴格說來要父母親承擔或者負責也是不太可能的事。包括我自己,要我為兒子的人生負責,那真是個難題。
於是,我只能盡力告訴他:為什麼。

「為什麼要去學校?」
「因為學校可以讓遇到除了家人之外的人,知道其他人的想法,跟著其他的人生活,學會習慣並且瞭解生活的環境是用什麼樣的規則在進行,而後不管在什麼地方,才會都懂得怎麼去瞭解並且尊重所在的環境。」

「我很想去比賽,為什麼學校老師不選我?」
「如果你只是想得名次,而不是在意跟朋友在一起玩的過程,我是老師也不選你,因為不好玩。」

「為什麼要考試?」
「因為平常你都在玩,老師幫你安排一次跟自己的對話,讓你知道自己學會多少學問。」

「為什麼要學數學?」
「因為要教你如何有邏輯的思考,知道什麼是講道理的感覺。」

「可以不唸英文嗎?」
「可以,只是會失去很多有趣的小說,有趣的故事。」

我們家裡幾天一個循環就會出現像這樣的對答,這樣會不會對兒子的人生有幫助,我一點也不知道,我只能將自己有限知識中所理解的實況告訴他。
當然,聽完這些話,他不會突然對英文產生莫大的興趣,也不會因此埋首於三角函數中,他仍然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我無法解答的疑惑及困擾。我無能成為兒子人生的明燈,指點他該往什麼地方去。
但是,兒子在學校會遭遇要指點他的人,偶爾,這是一種困擾。

「學校老師說畫畫、音樂、寫小說這種事情將來不能當飯吃,只要當興趣就好。」
「這個……老師,為什麼這麼說?」

換我問兒子為什麼。
兒子從小到大所接觸的人、所見的工作者,大多都在上述老師說只要當興趣就好的行業,老師在課堂上給予這樣的開示,他沒有震驚,但是覺得可笑的表情,在他告訴我這件事的時候,表露無遺。

「老師說有個企業年終尾牙花了四億,聽起來老師很羡慕,我也覺得這家公司很棒。」
「………」

嗯,是的,兒子從進小學開始到現在唸國中,他會將在學校有感觸的每件事情都告訴我,而且這些感觸或者問題,每一個都比學校的制式功課來得精彩,我跟兒子討論並且尋找解答的時間,永遠都比做學校制式功課來得多。
好比不能當飯吃的行業、令人羡慕的尾牙,這已經是超過中學生所能理解的問題,甚至超過我的能力範圍。
我想起兒子唸小學的時候發生的事:曾經有個老師大怒之下把做錯事的學生叫上講台,要全班同舉手發言指出這些同學犯過什麼錯。
雖然家長會的時候,校方總是提醒家長,不要在孩子的面前批評老師的行為,但是,當年,我仍然必需很明白地告訴他老師做錯什麼事。並且花很長的時間跟他講很久集權的恐怖與歷史、權力之下的集體意識。
老師讓兒子從學校帶回來的功課,總是比我想的還要難很多。

與我近熟的朋友大概都知道之於兒子在學校所遭遇的事,包括他從學校帶回來的分數,我的心臟一直很強大,期望始終很渺小。
不過,如果學校是一個最簡單的小社會的縮影,那麼,做為一個媽媽,是朋友同學給他的功課也好,是老師給他的功課也好,總有一天我將無能為他找出答案。
兒子的小學老師說過一句很棒的話:「小孩,培養他自學的能力最重要。」
我十二萬分的同意,無論在那個方面。

因為一連串的事情而突然來的感觸,只是這些感觸好像跟事件本身也沒有什麼關係。

1 則留言:

阿啾 提到...

我想要當老師

哈哈突然留這個言有點唐突。不過看到屏大這麼寫,有一點的小難過- -
和爸媽討論到選學校時我和爸媽提到這想法,爸爸頗訝異,他卻希望我好好考慮。他說不是覺得我不能,而是這份職業很重要,影響的不只是學生的課業,倘若我真想要當老師,必須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也必須想清楚我要給的東西是什麼。
看到屏大的這篇,及我看到很多的老師,不禁想了一下我爸所說的老師的標準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