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5

這個題目很大,我回答得很小


「我想到之前您提過的灣生還有台生人心中的原鄉應該是哪裡呢?看到報紙上的移民美籍代辦我也很疑惑,人有居住遷徙之自由但是他需要被其他人所評論因為我們竟是一個重遷的民族不復大航海時代的豪情。」

這是一位朋友在《我是芋仔蕃薯》這篇文裡的留言。如我給這篇文的標題,這個留言我想很久,卻不知道怎麼樣回覆才好,於是拖拖拉拉至今。

「原鄉」,我們一直以為這種東西理所當然應該存在的命題,並且期待解答者依此命題證明出「認同」為「是」或「非」的答案。不過,如果這個命題本身就是「偽」,而後依這個「偽命題」所討論的事,應該也就多餘了。
誰的「原鄉」是「偽命題」?
我想起高中的國文老師。

老師七十多歲了,至今與我們這些學生仍有聯絡,她知道我在寫小說。國文老師看我寫的小說,這實在是令人緊張且又害怕的事。不過,因為我的小說,她聊了些事。
我的高中國文老師,外省人。
老師的父親來台灣時仍有共產黨員身分,先生在「四六學潮」時被抓,當時的政府要他們交出朋友及同黨人的名單,他們不願將一起來台灣的同伴誰有共產黨背景或身分講出來,於是被判重刑,坐了三十幾年的牢。
此後,她的人生永遠背負工作、家計、照顧弟妹及小孩的生活,至今仍然必須看顧因坐牢出獄後全身病痛、近百歲的老父親。
老師告訴我,中國也好,台灣也好,不管哪一邊,她都無法認同。尤其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族群被分類的時間裡,不管身邊的人是哪一方,她都站不過去。
我想,「原鄉」對她而言可能就是「偽命題」,讓她證明「認同」的是或非,可能也多餘。
但是因為老師的心情,我才明白「原鄉」是因人而異、會浮動的變數,並非必然不變的真理。
當老師問我怎麼可以認同時,我沒有能力講自己不懂的道理,只告訴她我生活的近況。

我的「原鄉」,很小,大概不超過家裡附近兩公里的範圍。
這個小圓圈裡,有看到我就知道要分哪一塊肉給我的豬肉攤,因為她知道我不懂做菜;有我可以帶著報紙坐下來便知道我要吃什麼麵的老闆娘,容我一邊吃麵一邊看報紙;有從早班到大夜班每個店員都知道我會買什麼咖啡的超商;有知道我會常常把皮夾放在大衣口袋裡的乾洗店。
我所居住的地方,不是小鎮,是人口密度曾經幾居世界之冠的都市,但是,在這個兩公里的小原鄉裡,我的鄰居們原諒我的無知與糊塗,寬容地給我可以從容的生活,讓我跟兒子經過家後那條天然的小溝發現流水越來越乾淨、經過廟口發現原來我們家附近有個嘉慶四年的土地公廟時,不得不感動並且驚奇。
這是我的家鄉,就這麼小。

我沒有主動去尋找「家鄉的美麗」,更不曾勉強自己尋找「愛家鄉的理由」,只因為在這裡生活讓我感到安心,於是,我會盡自己的力量保護這裡讓我安心的環境,維持與這裡的人相熟的關係讓他們明白我的習慣而能繼續從容的生活。

這是一個微小歐巴桑的「認同」,不含任何大志,也不會振奮人心,沒有了不起的高瞻遠矚,只是每天每天的日子。

更因為我如豆的目光只能看見身邊所發生的事,志氣短淺得只希望生活安心,資質愚笨得只能依賴別人的貢獻,所以,我相信在寫篇回覆時,有許多許多人正在一個三百六千平方公里的圈圈中,讓我的生活繼續過得安心。
     以各種我所不知道的方式,讓我不必去尋找「愛家鄉的理由」。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非常感謝!
在百忙之中回覆跟討論我的意見~!

也非常的驚訝跟驚喜...
不過一時的心有所感如果造成困擾就很抱歉~
希望沒有打擾到您專注的創作才好!

真的就是望文有所感觸呢~
關於原鄉~
我也是一個矛盾的人

我基本認為天下大可去得!

但身為第一代的不要忘了"你是誰"...
以下N代就隨便...

因為後代不一定受原鄉的人事物的恩澤
誰還會知道祖宗幾代前的親戚呢?
一人一家代 公媽隨人栽了

至於您說的例子
那位老師我認為就屬於第N代了
境遇也非常人所能理解

但是這樣的人跟事總能對照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常理
大家平常根本感覺不出異樣

偽命題可能是未來的真˙命題
真˙命題也會變成未來的僞命題

而"它"是真˙命題的身分時
你最好不要跟它站不同邊
至少要保持沉默
這是對一個普通人來說最好的結果